【四海读报】20250928:固态电池系列报告-锂金属负极

固态电池系列报告:锂金属负极

【在线阅读报告】四海报告中搜索 https://report.mklist.com

【迅雷云盘下载】2025.9月报告原文下载:【迅雷云盘】https://pan.xunlei.com/s/VOZ9wFimKIV-NJr2_0dAww72A1?pwd=i6mp#

【夸克网盘下载】2025.9月报告原文下载:【夸克网盘】 https://pan.quark.cn/s/51ad6dae1ed8

image

1. 一段话总结

华金证券2025年9月25日发布的固态电池系列报告指出,锂金属负极是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的核心推手,其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/g(远高于石墨372mAh/g、硅碳3590mAh/g),且适配全固态电解质的高机械强度以抑制锂枝晶;当前面临体积膨胀、锂枝晶、界面反应复杂、制备难度高四大技术瓶颈,改善策略包括三维储锂基体、粉体材料修饰、全固态适配等;制备工艺呈现压延法(成熟量产,20μm锂带)、蒸镀法(高端突破,2-3μm锂带)、液相法/无负极方案(前沿探索) 多路线并行,其中蒸镀法成本有望降至4.30美元/平方米,2030年或成主流;市场方面,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614.1GWh(全固态占30%),锂金属负极渗透率20%对应市场规模近百亿元,国内企业中赣锋锂业(3μm超薄锂带量产)、英联股份(蒸镀工艺突破)、天铁科技(与欣界能源合作) 领跑,同时需警惕技术研发、供应链及路线迭代风险。


2. 思维导图(mindmap脑图)

image

 


3. 详细总结

一、报告基础信息

项目 内容
报告名称 固态电池系列报告:锂金属负极
发布机构 华金证券(分析师:贺朝晖/S0910525030003;周涛/S0910523050001)
发布时间 2025年9月25日
行业评级 领先大市(维持)
核心逻辑 锂金属负极凭借高比容量成为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关键,技术瓶颈逐步解决,2030年市场规模近百亿元,国内企业加速布局

二、锂金属负极:固态电池的核心突破点

1. 性能优势:碾压传统负极

锂金属负极在比容量、能量密度、快充能力上具备绝对优势,是下一代电池负极的核心选择:

负极类型 理论比容量(mAh/g) 能量密度(Wh/kg) 快充能力 循环寿命(次) 核心优势
石墨 372 ≤260 30分钟充至80% 1000+ 技术成熟、成本低
硅碳 3590 300-350 25分钟充至80% 500-800 高比容量、资源丰富
锂金属 3860 380-500 15分钟充至80% 400-800 能量密度最高、无快充瓶颈

2. 适配性:全固态电池的“最佳搭档”

  • 抑制锂枝晶:全固态电解质(如硫化物、氧化物)机械强度高(>100MPa),可物理阻挡锂枝晶刺穿,解决液态电池短路风险;
  • 简化结构:锂金属可直接沉积于集流体,支持“无负极方案”,减少石墨负极的材料成本与工艺步骤,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% 以上;
  • 场景适配:适配高镍三元、硫基正极,推动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/kg,满足电动汽车超千公里续航、低空飞行器等场景需求。

三、技术瓶颈与改善策略

1. 四大核心技术瓶颈

  1. 体积膨胀:锂金属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超100%,导致电极破裂、活性物质脱落;
  2. 锂枝晶生长:锂离子不均匀沉积形成枝晶,刺穿SEI膜引发短路,循环寿命缩短至200次以内;
  3. 界面反应复杂:锂金属与电解质反应生成Li₂CO₃、ROCO₂Li等副产物,消耗活性物质,产生气体(如H₂、CO₂);
  4. 制备工艺难度高:超薄锂带(<10μm)加工易粘连、氧化,传统压延法难以突破20μm下限。

2. 主流改善策略

改善方向 具体技术 代表企业/研究机构 效果
三维储锂基体 石墨烯骨架、碳纤维网络、多孔金属 赣锋锂业、西北工业大学 限域锂沉积,体积膨胀减少50%+
粉体材料修饰 碳纳米管团簇、ZIF-8基碳材料 道氏技术、中科院 离子电导率提升至3mS/cm
全固态适配 硫化物电解质(LPSC)、氧化物(LLZO) 赣锋锂业、卫蓝科技 抑制枝晶,循环寿命突破700次
人工SEI构建 蒸镀保护层、电沉积ECH层 英联股份、宁德时代 界面阻抗降低30%,稳定性提升

四、制备工艺:多路线并行,技术分层

1. 工艺对比:成熟度与经济性分化

工艺类型 技术原理 成熟度 锂带厚度 成本(美元/平方米) 代表企业 量产时间
压延法(成熟) 挤压+辊压,类似“擀面皮” ★★★★★ 20-50μm 2.08 天铁科技、赣锋 已量产
蒸镀法(突破) 电子束/磁控溅射,纳米级沉积 ★★★☆☆ 2-3μm 4.30 英联股份 2026-2027年
液相法(探索) 熔融锂涂覆于集流体 ★★☆☆☆ 5-10μm 1.80(实验室) 道氏技术 2028年后
无负极方案 充放电原位沉积锂金属 ★★☆☆☆ 无额外成本 宁德时代 2027年中试

2. 重点工艺:蒸镀法成未来主流

  • 技术优势:可制备2-3μm超薄锂带,纯度达99.95% 以上,原子级界面平整,锂枝晶风险降低80%;
  • 成本优化:通过规模化(100万㎡/月)、能源成本下降(电价0.05美元/kWh),17μm锂带成本可降至4.30美元/平方米;
  • 产业化进展:英联股份已完成硫化物电池专用铜箔蒸镀测试,送样头部车企,预计2026年小批量量产。

五、市场格局与产业链动态

1. 市场规模:2030年近百亿元

  • 核心假设:根据《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5年)》,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614.1GWh(全固态占30%),锂金属负极渗透率20%,锂带厚度40μm(双面20μm),锂价120万元/吨;
  • 测算结果:2030年锂金属负极需求7700吨,对应市场规模92.4亿元,2024-2030年CAGR超300%;
  • 锂需求增量:全固态电池锂需求1455吨LCE/GWh(传统电池2.4倍),2030年固态电池带动锂需求55.2万吨LCE,占全球需求5%。

2. 产业链参与方:三类企业主导

参与方类型 核心优势 代表企业 布局进展
锂企 锂资源+金属锂产能 赣锋锂业、天齐锂业 赣锋3μm锂带量产,天齐预锂化设备落地
负极厂商 材料研发+工艺积累 璞泰来、道氏技术 硅碳+锂金属双路线,道氏液相法中试
箔材厂商 集流体制备+镀膜技术 英联股份、德福科技 英联蒸镀工艺,德福硫化物专用铜箔

3. 龙头企业布局

  • 赣锋锂业

    • 技术:400Wh/kg电池循环800次,500Wh/kg样品小批量量产;
    • 产能:4GWh混合固态产线投产,金属锂产能2150吨/年;
    • 客户:与国际车企联合开发,低空飞行器固态电池样品交付。
  • 宁德时代

    • 技术:自生成负极,电解液盐消耗减少71%,循环寿命483次;
    • 目标:能量密度突破500Wh/kg,适配电动航空。
  • 欣界能源

    • 产品:480Wh/kg锂金属固态电池量产;
    • 产能:2023年200MWh产线,2024年启动5GWh建设。

六、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

1. 投资建议

  • 核心标的

    • 英联股份:蒸镀工艺领先,硫化物专用铜箔送样,2026年量产;
    • 天铁科技:与欣界能源合作,负责2GWh产线金属锂供应(年采购≥100吨)。
  • 相关标的

    • 锂金属负极:赣锋锂业、璞泰来、道氏技术;
    • 固态电池:亿纬锂能(400Wh/kg电池2028年量产)、国轩高科(350Wh/kg中试线贯通);
    • 辅材:德福科技(多孔铜箔)、中一科技(锂-铜复合负极)。

2. 风险提示

  • 技术研发风险:锂枝晶抑制、超薄锂带工艺突破不及预期,影响产业化进度;
  • 供应链风险:锂矿资源供应紧张(2030年需求增量55万吨LCE),保护涂层、专用铜箔供应链不稳定;
  • 路线迭代风险:硅基负极能量密度提升(如450Wh/kg硅碳负极),对锂金属负极形成竞争;
  • 政策监管风险:缺乏锂金属电池安全测试标准,延缓产品认证与市场推广。

4. 关键问题

问题1:锂金属负极相比石墨、硅碳负极,核心优势是什么?为何仅能在全固态电池中大规模应用,而非液态电池?

答案:锂金属负极的核心优势及适配限制如下:

  1. 核心优势

    • 能量密度碾压:理论比容量3860mAh/g(石墨372mAh/g、硅碳3590mAh/g),搭配高镍正极可实现400-500Wh/kg能量密度(传统电池≤260Wh/kg),满足电动汽车超千公里续航、低空飞行器等场景;
    • 快充能力突出:“沉积-溶解”机制支持锂离子快速迁移,15分钟可充至80%+(石墨负极需30分钟+),无快充瓶颈;
    • 结构简化:可实现“无负极方案”,省去石墨负极的材料与工艺成本,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%以上。
  2. 仅适配全固态电池的原因

    • 液态电池瓶颈:液态电解质与锂金属反应活性高,易生成不稳定SEI膜,导致锂枝晶生长(刺穿隔膜引发短路)、循环寿命短(<200次),安全隐患大;
    • 全固态电池适配性:全固态电解质(硫化物/氧化物)机械强度高(>100MPa),可物理阻挡锂枝晶;且化学稳定性好,与锂金属界面反应少,循环寿命突破700次,解决液态电池的核心痛点。

问题2:当前锂金属负极的制备工艺中,压延法与蒸镀法各有何优劣?蒸镀法要实现规模化量产,需突破哪些关键瓶颈?

答案:压延法与蒸镀法的对比及蒸镀法的量产瓶颈如下:

  1. 工艺优劣对比

    维度 压延法 蒸镀法
    技术成熟度 ★★★★★(已量产) ★★★☆☆(中试阶段)
    锂带厚度 20-50μm(难突破10μm) 2-3μm(超薄,能量密度优)
    成本 2.08美元/平方米(低) 4.30美元/平方米(中,规模化后下降)
    产品性能 纯度99.9%,易粘连/氧化 纯度99.95%,界面平整,枝晶少
    量产时间 已量产(天铁科技、赣锋) 2026-2027年(英联股份)
  2. 蒸镀法规模化瓶颈

    • 设备成本:电子束蒸镀设备单台造价超千万元,需进口(如日本爱发科),国产化率低(<30%),规模化需降低设备投资;
    • 能源消耗:蒸镀过程需高温(锂熔点180℃)、高真空,单位能耗是压延法的3倍,需通过电价优化(如布局低成本能源区域)、工艺改进降低能耗;
    • 良率控制:2-3μm锂带易破裂、氧化,当前良率约70%,需提升至90%以上才能盈利,依赖涂层技术(如Al₂O₃保护层)与环境控制(无水无氧车间)。

问题3:2030年锂金属负极市场规模近百亿元,哪些企业最有可能抢占先机?需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?

答案:最具先机的企业类型及核心竞争力如下:

  1. 最可能抢占先机的企业类型

    • 箔材厂商(英联股份):掌握蒸镀核心工艺,可制备2-3μm超薄锂带,且配套硫化物电池专用铜箔(防腐蚀),与头部车企、电池厂联合开发,2026年可量产;
    • 锂企(赣锋锂业):具备“锂资源-金属锂-固态电池”垂直整合能力,3μm锂带量产,4GWh产线投产,客户覆盖车企与低空飞行器厂商;
    • 固态电池厂商(欣界能源):480Wh/kg锂金属电池已量产,2GWh产线落地,绑定天铁科技保障金属锂供应,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。
  2. 核心竞争力

    • 技术壁垒:蒸镀法需掌握纳米级沉积控制(英联)、全固态电解质适配(赣锋);压延法需突破10μm以下锂带加工(天铁);
    • 供应链控制:锂企需锁定锂资源(赣锋金属锂产能2150吨/年),箔材厂商需配套专用铜箔(德福科技多孔铜箔);
    • 客户绑定:与头部电池厂(宁德、亿纬)、车企(国际车企、国内新势力)联合开发,提前获取订单(如英联与韩国U&S ENERGY签订三年协议);
    • 产能布局:需提前规划规模化产能(如英联30.89亿元建100条复合铜箔线),降低单位成本,应对2030年614GWh固态电池需求。

 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如本文“对您有用”,欢迎随意打赏作者!
点赞12打赏作者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