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储能深度:配储退出,独储登台,高质量需求爆发且持续
【在线阅读报告】四海报告中搜索 https://report.mklist.com
【迅雷云盘下载】2025.9月报告原文下载:【迅雷云盘】https://pan.xunlei.com/s/VOZ9wFimKIV-NJr2_0dAww72A1?pwd=i6mp#
【夸克网盘下载】2025.9月报告原文下载:【夸克网盘】 https://pan.quark.cn/s/51ad6dae1ed8
1. 一段话总结
东吴证券2025年9月26日发布的国内储能深度报告指出,行业已从强制配储全面转向独立储能,136号文后多地密集出台容量电价政策(如内蒙古0.35元/kWh放电补偿、甘肃330元/kW·年“火储同补”),独立储能项目IRR普遍达8-12% (高价值省份超15%),商业模式彻底跑通。需求端上修,2025年1-8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75.9GWh(同比+42%)、EPC招标116GWh(同比+40%),预计25年装机149GWh(同比+35%)、26年194GWh(同比+30%),新疆、内蒙古为核心贡献区域(25-26年合计70GWh),且算力需求推动2030年数据中心储能达120GWh。产业链方面,储能电芯供不应求将持续至26H2,全球25/26年需求521/710GWh(同比+60%/36%),龙头电芯凭借高稳定性(年运行天数高20%)对应IRR高30%+,行业集中度提升,首推宁德时代、阳光电源等龙头。
2. 思维导图(mindmap脑图)
3. 详细总结
一、政策转型:从强制配储到独立储能,商业模式跑通
-
政策演进三阶段
- 阶段一(2017-2025初):强制配储主导:2017年青海率先要求风电配储10%,后续20余省区跟进,普遍要求15-20%功率配比、2小时时长,部分达30%。但配储利用率低(2023年仅17%),“建而不用”问题突出。
- 阶段二(2025.5至今):独储正式登台:2025年2月136号文明确“不得将配储作为新能源项目前置条件”,内蒙古、甘肃等多地落地容量电价补偿,独储脱离新能源绑定,成为市场化主体。
- 阶段三(未来):市场化成熟:2025年9月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》提出,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达1.8亿千瓦,带动投资2500亿元,市场机制基本健全。
-
容量电价政策:多地落地,保障收益
地方政府通过“按容量补贴”或“按放电量补贴”建立独储收益保底机制,核心省份政策及经济性如下表:省份 补贴模式 补贴标准 峰谷价差(元/kWh) 项目IRR 25H1装机(GWh) 内蒙古 按放电量补偿 2025年前投产0.35元/kWh(补10年) 0.27 10-20% 2.5 甘肃 火储同补(容量电价) 330元/kW·年(执行2年) 0.24+ 9-12% 2-2.5 河北 容量电价+充放电政策 100元/kW·年(执行2年) 0.25-0.3 6-8% 6.1 宁夏 容量电价(逐步上调) 2025.10-12月100元/kW·年,2026年165元 0.26-0.31 6-8% 3 新疆 容量补偿(逐年递减) 2025年0.128元/kWh(有效期至25年底) 0.25-0.3 6-8% 7 -
独储vs配储:收益差异显著
对比维度 强制配储(新能源配套) 独立储能(市场化) 收入来源 减少弃风弃光、有限辅助服务 容量补偿+现货套利+容量租赁+辅助服务 收益属性 成本端(额外投资,无独立核算) 收益端(市场化博弈,独立定价) 调度调用 电网调用有限,闲置率高 灵活参与多市场,利用率高(2023年38%) 经济性 难以覆盖成本 IRR普遍8-12%,高价值省份超15%
二、需求预测:上修且持续性超预期,区域与场景分化
-
装机与招标:需求强劲,支撑高增
- 装机数据:2022-2024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15.3/46.6/109.8GWh(同比+212%/205%/136%),2025H1达56.12GWh(同比+68%)。其中独储占比提升,2025H1达58% ,7-8月招标中独储占比超90%。
- 招标情况:2025年1-8月EPC招标116GWh(同比+40%),近2月单月招标超20GWh,预计全年招标超200GWh,中标规模(80GWh)大于并网规模(51.3GWh),后续落地空间充足。
-
区域需求:新疆、内蒙为核心,多省份接力
- 主力区域:2025-2026年新疆、内蒙古合计贡献装机70GWh(占全国40-50%),其中内蒙古受0.35元/kWh高补贴驱动,2025H1新开工超50GWh。
- 潜力区域:河北、甘肃、山东等已出容量电价省份,平均贡献10-20GWh;2026年青海、浙江、江苏等预计发力,各有10GWh+空间。
-
新兴需求:算力驱动数据中心储能
“东数西算”战略下,新疆等西部成为算力高地,数据中心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提升,储能从“可选”变“刚需”。预计2030年新增算力5GW,按75%绿电供应、40%功率配比、8小时时长,对应储能需求120GWh(占总需求1/3)。 -
长期预测:2030年装机达340GWh
年份 国内锂电储能装机(GWh) 同比增速 国内锂电储能需求(GWh) 同比增速 储能系统市场空间(亿元) 2024 110 128% 139 119% 652 2025E 149 35% 197 42% 945 2026E 194 30% 255 30% 1252 2027E 229 19% 303 19% 1484 2030E 340 12% 449 12% 2246
三、产业链格局:电芯紧缺持续,龙头优势凸显
-
储能电芯:供需紧平衡,紧缺至26H2
- 需求端:2025/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521/710GWh(同比+60%/36%),国内需求197/255GWh(同比+42%/30%)。
- 供给端:2025年全球储能产能约607GWh,利用率86% ;2026年产能866GWh,利用率仍达82% ,一二线厂商持续满产。
- 价格与盈利:电芯价格从2024年底部0.25元/Wh回升至2025H1 0.27-0.28元/Wh,龙头(宁德时代)毛利率26% (单Wh毛利0.13元),二线厂商毛利率约12%(盈亏平衡线)。
-
竞争格局:集中度提升,龙头受益
- 电芯格局:全球CR3超50%(宁德30%、亿纬/海辰紧随),国内CR3 45-50%,未来随独储规模化,龙头份额将进一步提升(龙头电芯年运行天数高20%,对应IRR高30%+)。
- 系统格局:2024年国内CR5约30-35%(中车、海博思创、远景等),未来向具备“电芯-PCS-EMS一体化设计”的厂商集中,代建代运营模式兴起(如特斯拉、海博思创)。
-
核心指标:电站价值取决于四大维度
核心指标 行业平均水平 龙头水平 对收益影响(以400MWh电站为例) 设备在线率 95% ≥99.9% 提升1%对应年收益增千兆瓦时级别 运行效率 85% ≥89% 提升1%年收益增60万元 充放电深度(DOD) 90% ≥95% DOD98%较90%年收益增345万元 容量衰减率 4%/年 ≤1.8%/年 衰减率降1%全生命周期收益增1800万元
四、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
-
投资建议
- 首推标的:宁德时代(全球电池龙头,25年储能出货140-150GWh)、阳光电源(全球光储龙头,25年储能出货40-50GWh)、海博思创(独储商业模式创新)、亿纬锂能(大圆柱+大铁锂放量)。
- 次要标的:阿特斯、比亚迪、中创新航、欣旺达、派能科技、上能电气、科华数据。
- 关注标的:鹏辉能源、瑞浦兰钧、英维克、伊戈尔。
-
风险提示
- 行业竞争加剧,压缩企业盈利;
- 容量电价、补贴等政策超预期变化;
- IGBT、电芯等原材料供应不足,影响生产。
4. 关键问题
问题1:独立储能相比强制配储,在商业模式和经济性上有哪些核心优势?多地出台的容量电价政策如何保障独立储能项目盈利?
答案:独立储能在商业模式和经济性上的核心优势体现在“收益多元性”和“市场化属性”,具体如下:
- 商业模式优势:强制配储收入仅依赖“减少弃风弃光+有限辅助服务”,且因配置分散、调用率低(2023年利用率17%),收益无法覆盖成本;独立储能作为市场化主体,收益来源包括容量补偿(保底)+现货峰谷套利+容量租赁+辅助服务(调频/黑启动) ,且电网调用灵活(2023年利用率38%),摆脱对新能源项目的绑定。
- 经济性优势:通过容量电价政策保障,独立储能项目IRR普遍达8-12% ,高价值省份(如内蒙古)超15%,显著优于配储(难以覆盖成本)。
容量电价政策通过“差异化补偿+考核机制”保障盈利:
- 补偿方式:分“按容量补贴”(如甘肃330元/kW·年、河北100元/kW·年)和“按放电量补贴”(如内蒙古0.35元/kWh、新疆2025年0.128元/kWh),部分省份叠加峰谷价差(如宁夏0.26-0.31元/kWh)进一步增厚收益;
- 考核机制:如甘肃月内3次非停扣当月容量电费,河北要求年调用次数≥330次,确保储能出力质量,同时避免补贴滥用,保障项目长期稳定盈利。
问题2:2025-2026年国内储能需求上修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什么?区域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?为何新疆、内蒙古能成为装机主力?
答案:2025-2026年国内储能需求上修的核心驱动因素有三:
- 政策驱动: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,独立储能成为主流,多地落地容量电价(如内蒙古、甘肃),项目IRR达8-20%,商业模式跑通,刺激投资;
- 市场驱动:电力现货市场在29个省级区域试运行/正式运行(如蒙西、山东),峰谷价差扩大(普遍0.24-0.31元/kWh),现货套利收益提升;
- 新兴需求:算力产业崛起,数据中心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提升,储能从“可选”变“刚需”,预计2030年数据中心储能需求达120GWh。
区域分布特点:呈现“核心省份主导、潜力省份接力”格局:
- 主力区域:2025-2026年新疆、内蒙古合计贡献装机70GWh(占全国40-50%);
- 潜力区域:河北、甘肃、山东等已出容量电价省份贡献10-20GWh/省,2026年青海、浙江、江苏等各增10GWh+。
新疆、内蒙古成为装机主力的原因:
- 资源禀赋:两地新能源(风光)装机规模大(新疆2024年储能并网20GWh,全国第一),储能配套需求天然旺盛;
- 政策力度:内蒙古0.35元/kWh放电补偿(全国最高,IRR 10-20%)、新疆容量补偿+调峰辅助服务,盈利确定性强;
- 项目储备:内蒙古2025H1新开工超50GWh,新疆已开工+采招项目超73GWh,落地节奏快。
问题3:储能电芯“供不应求”将持续至2026年下半年的核心原因是什么?龙头电芯厂商相比二线厂商,在技术和盈利上有哪些关键优势?
答案:储能电芯供不应求持续至26H2的核心原因的“需求高增+供给释放有限”:
- 需求端:2025/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521/710GWh(同比+60%/36%),国内需求197/255GWh(同比+42%/30%),需求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扩产速度;
- 供给端:2025年全球储能电芯产能约607GWh,利用率86% ,2026年产能866GWh,利用率仍达82% ,且一二线厂商(宁德、亿纬)持续满产,二线厂商因技术、资金限制扩产缓慢,整体供给难以匹配需求。
龙头电芯厂商的关键优势体现在“技术稳定性”和“盈利溢价”:
- 技术优势:龙头电芯循环寿命达8000次(二线6000次)、年衰减率1.2%(二线1.5%)、放电深度92%(二线90%),对应的储能电站年运行天数达330天(二线270天),全生命周期收益更高;
- 盈利优势:即使龙头电芯售价高于二线15-20%,但因稳定性强,在内蒙古等高补贴区域,龙头电芯项目IRR达18% ,较二线(11%)高7个百分点;盈利端,龙头毛利率26% (单Wh毛利0.13元),二线仅12%(接近盈亏平衡),差距显著;
- 客户偏好:独立储能项目周期10-15年,客户更倾向选择龙头电芯(如宁德、亿纬)以保障长期稳定运行,龙头订单粘性更强,进一步加剧供需分化。
暂无评论内容